正能量|少年腦癇病發樣子嚇人自覺好醜 內向病友變自信盼大眾消歧視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4/02/29 17:25

分享:

分享:

身為協癇會執委的Mandy多年來統籌過許多刊物出版,既要訪問醫生講解病理,也要了解病友的工作、家庭狀況輯錄其心聲,為的就是讓大家更了解腦癇症。(朱永倫攝)

恐懼源於未知,誤解源於缺乏了解。年少時確診腦癇症的陳文娟(Mandy),本來曾對患病感迷惘,也覺得病發「好醜」。其後遇上病友組織,認識一班「同聲同氣」、完全理解自己的同路人,她繼而積極參與宣傳教育、連繫病友的活動,一邊建立自信,一邊以正能量感染病友,盼可令大眾消除歧視、放低標籤,行前一步了解腦癇症。

13歲確診難以接受

首次病發是13歲,同姊姊同睡的Mandy有晚突然無意識地規律踢腿,口內更有血絲,家人大驚便送她入院。「那時昏迷了,直至入院才開始恢復知覺。後來醫生一照腦電圖,發現腦電波跳動異常,就知我有這個病。」

Mandy和家人當時對腦癇症一無所知,但得悉患病更要長期服藥,起初不但介意和難以接受,亦沒跟足醫生指示服藥。甚少與家人談心的Mandy,亦不多與家人談論病症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病發抽搐維持2至3分鐘

腦癇症發作時會臉歪、無法說話,不受控地流口水,有時更會口震,但意識清楚,能聽得見別人說話。Mandy坦言初初覺得「好醜」,會躲在廁所或休息室,待2至3分鐘後停止抽搐才出來。「正正因為(有意識),知道別人的眼光,覺得好像會嚇親人,自己覺得很不好意思,反而我怕嚇親人多過別人怕我。」幸而病發次數不多,而且老師、同學都好理解她的狀況,沒帶異樣眼光之餘,也會特別照顧她。

不過,藥物副作用令文娟抵抗力變差,易感冒發燒也常感疲累,偶爾更會發高燒至近40度,需常常進出醫院。故Mandy其後決定停學一年專心養病,待情況穩定才重返校園。

兩度會考積極求職

中一時名列前茅,患病後Mandy的成績一落千丈,更曾試過考第尾。但她始終覺得可將勤補拙,即使身體比人弱,也可咬緊牙關、辛苦一點地做:「別人覺得我有好多嘢做唔掂,我覺得不行,即使要孭住個藥煲,都要與大家一起考會考。」

認識多年,Mabel(左)笑指看慣大家發作,完全不會怕,也懂得如何照顧彼此。如Mandy發作時會流口水,她便為她遞上紙巾,待2至3分鐘後回復正常就可以。(朱永倫攝)

雖然第一次會考成績不達標,但仍無阻文娟的決心。她深知投入職場始終需要學歷,故休息一年後重新出發,自行找夜校「半工讀」再報會考。朝早做兼職,晚上唸書,她竟指壓力比以前小,甚至更少病發。「精神、體力都應付到,可能因為自己控制時間,壓力反而變小。家人知道我讀夜校沒太多意見,認為我讀得幾多得幾多,幸好最後成功將兩次成績合計,便在兼職的機構繼續工作。」

藥物副作用影響工作

從事文職的Mandy指當時工作量頗大,有時更要將工作帶回家做。而藥物副作用令她反覆感冒發高燒、影響工作,同事之間也有微言,使她壓力倍增。「工作數年後我都想去進修增值自己,無奈受藥物影響,(進修)畢業後重返工作崗位,一年後真的頂唔順。」

Mandy服藥多年,也有一直覆診,但其後經種種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藥物並不適合自己,副作用為對白血球、肝臟都有影響,需再花半年調校。「校藥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好辛苦,但我因而開始找資料,了解到原來這個病好多種,(病發)也有不同類型,而我能夠讀書、工作,(感恩)自己都比別人好好多。」

停工約一年,期間Mandy亦有報讀電腦課程,為重返職場好好裝備自己。經轉介找到新工作,她對顧主、同事也不避談病況:「他們覺得OK也接納,也有試過在他們面前發作,他們也說:『好小事啫,無乜嘢。』」

視病友如家人

與家人溝通不多,與教友分享病情也難獲共鳴。機緣勁合下加入協癇會,Mandy方認識到許多同路人,彼此交流有關疾病、用藥的資訊,她形容就像一家人般:「大家交流好有共鳴,可以盡訴心中情。」而藉着病友組織增加病識感,與醫生保持聯繫,對疾病管理、了解藥物也有幫助。

Mandy形容病友像一家人般,會互相關心。(被訪者提供)

小時候性格較內向,加入協癇會後Mandy有好大轉變,成為執委參與各種事務,包括出版刊物加強宣傳教育,籌備各種活動,更擔任司儀。與協會內不同的人合作,讓彼此都有機會發揮專長、增添信心,Mandy指每每完成一個活動都好有滿足感,發現原來自己有能力勝任,變得更有自信。「我付出得多的同時,也學到好多,其實(協會)帶給我好多得益。」

消除誤解源於溝通

Mandy於協癇會認識了好友Mabel,二人相識廿多年,一同為協會和病友付出。Mabel指Mandy工作能力佳又主動,好積極連繫病友:「有些病友不敢行出來,不想別人知道患病。我們便主動些找他,大家多交流、建立友誼。踏出這一步好重要,不要收收埋埋。」

面對社會仍有人將腦癇症稱為「癲癇」或「發羊吊」,或以為病發時需放物件塞進病人口中,以防咬斷舌頭,種種誤解和標籤仍然存在。Mandy期望大眾對腦癇症增加認知,不再污名化,大眾媒介亦應以正名「腦癇症」作稱呼:「不要再歧視了,若能改善這方面,病友也容易面對多一點,如我就曾因而覺得自己好醜,(因大家)又說癲,又要塞嘢入口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恐懼是雙向,大眾因誤解而懼怕病友,病友因標籤而害怕大眾,這些誤解均源於缺乏溝通、不夠了解。若彼此能踏前一步,多溝通,或許就能消除一點。

Mabel亦認為消除誤解和歧視,是建立病友信心的第一步。當病友間坦誠溝通,便能互相感染和鼓勵:「我們發揮自助互助的精神,大家互相支持。我們建立了信心的(病友),就畀多啲信心其他人。其實我們真的很正常,有工作能力的。」

國際腦癇日——香港2024

以「溝通」為主題,透過一連串虛擬及實體活動,讓大家接觸患者,體驗其處境和感受,增加對病症的認識。如在社交平台發佈腦癇症最新資訊及小知識,舉辦「說好腦癇」視像教室分享溝通貼士,以及開班教授腦癇症患者做小編,於網上分享疾病資訊和日常生活等等。

記者:吳霆俊